推薦序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其實都是由近代歐美國家所塑造出來的社會規範、法律道德框架、價值觀和金融資本體系等集合而成的人類秩序的總體表現。我們的思維、行為舉止和生活方式,無不受到其全面的影響,從人們對廣告商品的崇拜到甜食文化的流行到公司結構的無所不在,都反映了這種基本現象。 但是,在十六世紀歐洲人進入非洲、美洲和亞洲之前,我們的世界卻完全不是這樣的。基本上它是由呈現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經濟、文化體系的一個個封閉社會組成的集合體。是什麼力量使得這些社會紛紛改變或解體,讓世界有了今天的面貌呢? 以往對於促成這些轉變的因素的探討,主要是側重於歐洲人軍事和科技文化的優勢方面,但卻很少觸及他們最早用以走出歐陸向世界尋找財富的最重要手段,即貿易的層面。事實上如果沒有貿易,就不可能促使歐洲人產生不斷向世界擴張的動力,沒有了貿易,也不可能為歐洲人積累足夠的財富,維持其長達三、四百年的世界霸業。
Tag: 博客來
哈佛提供的教育──哈佛模式 世界級教育名牌哈佛大學,每年招收約一千六百名新生。高中第一名畢業生、SAT拿高分的學生、學生會會長、運動代表隊主將等,全國各地的人才經過一番拚搏之後進入哈佛,然後在哈佛繼續另一場苦讀的激烈競爭。 經過十年的職場生活之後,我因為想再回學校讀書,而於一九九九年進入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由於是利用公司補助的研習機會前往,所以不管成績是最後一名還是第一名,都沒關係。當時只想快樂地讀書,把休息十年的空白腦袋好好填滿。 不過,這種想法在學期一開始就已經完全幻滅。哈佛校園充滿一股「如果不想讀書,就乾脆別來學校」的氣氛,考試和作業多如牛毛,我也因此成為一個為考試及 分數所苦的焦慮學生。背著大書包,汗流浹背地在校園裡奔波,讓人不禁感嘆:「我要是十年前有這麼用功,現在的成就一定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