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 NY 全世界每個角落都認得這個中間有個紅色愛心的 logo, 但卻很少人知道他的設計者是誰。 它是由 Milton Glaser 在1973年所設計的,當時美國正面臨經濟大蕭條,為了振作人心而設計出來加強大家的印象。 Milton Glaser 生於1929年的 New York,50年代開始活躍於很多領域中,他設計明信片, 及為知名雜誌如New York Magazine,Paris Match 重新設計包裝等等,另外他也為自己贏得室內設計家的美譽,重新翻修的洛克斐勒中心彩虹廳便是他的傑作之ㄧ。
Category: New York
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1971年,紐約議會和觀光局共同舉辦的觀光推廣活動使這個名詞耳熟能詳。 不過,這個稱呼似乎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存在。 下列有幾種可能的原因: *John Fitzgerald,一位20年代的賽馬記者寫了以下的報導:「對一匹純種馬而言,能夠到紐約賽馬場出賽,就等於是到了”Big Apple”,因為那是最好的獎賞。」因為紐約政府的支持,這個理由似乎成為了官方說法。 *20到30年代的爵士樂手,習慣將「在紐約演奏」稱為”playing the Big Apple”。這個說法是起源於在哈林區一間稱為”the Big Apple”的爵士俱樂部。 *18世紀初期,一位在紐約工作名為Eve Claudine de Saint-Evremond 的法國女商人,她旗下有位美麗又能幹女性員工被稱為”Eve’s apple”,很快地這名詞就被用來泛稱紐約所有的女性。 早期,這詞彙跟爵士用語和流行舞蹈扯上關連,美國俚語字典及莫里斯字源字典上也都採用這個解釋,不過這種解釋說法最遠也只能追溯到30年代。 紐約時報的記者John Ciardi在1989年7月19日的報導中指出這個詞與西班牙文中的”manzana principal”(意為一個城市的主要區域)相關,在1900年左右被紐奧良的爵士樂手翻譯為“Big Apple”,從此後這個詞彙就逐漸變成show bizz? 而關於”apple”這個字的性涵意在紐約是眾所皆知的,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傳遍整個國家,1870年出版的「男士們的紐約指南」(The Gentleman’s Directory of New York City)一書中介紹了這個城市的“幽會場所”(意指紅燈區),書中明白地寫道:「紐約市的娼妓清純且甜美,其水準遠比其他的城市高得多。」同時也衍生出許多有關”apple”的片語,例如”the Apple Tree”及”the Real Apple”等等,都被當做是紐約市(當時全美紅燈區最多的城市)的代稱。 William Jennings Bryan是第一位公開譴責紐約為罪惡之都的人,他同時也是第一個在公開演說中用”apple”來比喻紐約市的人。他在1892年的一場演講中公開稱紐約市為「腐敗的聯邦樹枝上最污穢的一顆蘋果」,這種同時指稱紐約在政治上和性方面墮落風氣的說法,普遍為當時的選民所認同。 或是就如10歲的Livia所說,因為George Bush最愛的兩個州是紐約跟喬治亞州,而他最愛的兩種水果是蘋果跟柳丁,所以他才想出了這個把兩樣結合在一起的方法! ===================================== Ask a NewYorker.com Why Is New York Called the Big Apple?
New York, New York. 已經忘了哪時候開始對這個一直沒機會去的城市有好感,或許是電影看多了,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我想這跟我是一個形容詞很少的人有點小小的關係吧。 一直以來就想整理一個自己的網站,但是總得要有個主題,於是乎,New York 似乎就是一個最好的主題了。 沒想到從申請了NewYork.idv.tw 到現在居然已經過了兩年,前幾天才又交了未來兩年的網域註冊費$800,兩年來交了白卷…………… 不過還是樂觀的想,時間還長的很,New York 會一直在那等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