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Forward Essay

紐約有很多一百層的摩天大樓,巴黎的房子都是三百年的古蹟。 紐約不斷創新,巴黎永遠有懷舊的氣息。巴黎人在咖啡廳聊天,紐約人在咖啡廳用電腦。 紐約有人潮,巴黎有味道。紐約有鈔票,巴黎有蛋糕。 我在趕些什麼?我耗盡青春用盡全力,拼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我真的比別人有錢、有名嗎?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遠方有廣闊的地平線,為何我還在原地搖過時的呼拉圈? 紐約和巴黎,代表了我人生的兩個面向。紐約是白天,巴黎是黑夜。紐約是前半生,巴黎是下半場。

從前在一座小島上住著各種”感覺” 有一天這個小島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要沉了 各種”感覺”紛紛搭著自己的船爭先恐後準備要離開 而有一種叫”愛”的感覺卻不急著走 直到島沉下去的最後一刻它才離開

網路轉寄的文章, 很有道理, 別再被公司洗腦了! 工作真的只是一份工作! ======================== 記得以前有位同事離職前多拉了幾個人走,以為會對公司的業務造成影響,經我觀察的結果做了結論:完全沒有影響,缺人找人,頂多資深員工辛苦點,對公司來說,「所有員工在職時都很重要,離職後都不重要」! 沒有一個員工是非留不可的,這似乎就是職場常態. 近20年以來,我長時間在美台兩地以理財專家的立埸談理財,幫助客戶及社會大眾做好理財。我常強調做好理財的目的是錢盡其用,讓錢發揮最大的效用,一個相關的重要原則就是凡事講究划算。 我覺得以這樣的現實觀點來看工作,和我倡議的『回到蠻荒』觀點倒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不做徒勞無功的事,或沒有成果的事。蠻荒的動物都能秉持這樣的原則工作。所以依現實的原則看工作,現代人工作的目的應該只是為了能賺錢, 除此以外無他。

作者:楊瑪利 2003.6.15 /天下雜誌第277期 30歲,是一個人成家立業的關卡,然而台灣30歲的這一代,卻碰上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讓他們成為「高投資、低報酬」的一代,景氣低迷、微利時代、大陸崛起、夢想遠離……, 30歲年齡層出現集體的焦慮, 從30而立到30歲的焦慮, 要如何為自己找到生命的出口?  三十一歲的劉人華,身穿黑T恤、牛仔褲,衣服下面的肌肉看得出來是練過的,朋友愛笑稱他是「劉德華的弟弟」。一心想成為創作型表演工作者的劉人華,畢業於改制前的國立藝專戲劇系,當兵、短暫工作後,四年前進一步到英國倫敦進修表演碩士。

(1)自由的愛不要綁: 人的一切付出最終是想擁有對方,但若不懂得適時調節彼此的步伐,偶而讓彼此呼吸新鮮的空氣,小心日久 「膩」, 記住:保持距離才有美感喔! (2)挑釁的話不要說: 相處難免會有摩擦,但可別逞口舌之勇,記得心平氣和的溝通才會有好結果,有時一句挑釁的話可是一百句對 不起也彌補不了的! (3)前情後愛不要比: 不管你們之間的感情已經有多穩固了,這一點是天下所有情人都無法忍受的要害喔!想想前任情人再好畢竟是過去式,你該把握的是眼前的「好」,且因珍惜而讓他對你「好上加好」! (4)適時殷勤不要懶: 兩人除了湊在一起,也會有各自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千萬不要忽略了對方的「需要」與「壓力」,小狀況累積久了當心讓他人乘虛而入!所以獻上殷勤讓他覺得更少不了你。 (5)不滿的話不要藏: 有時沉默並不是件好事,如果心裡有話不說,即時是一場誤解,也可能因為你的嘴硬或好勝而永無澄清之日,所謂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說出來不但舒坦些也可避免誤會加深。

「如果你很有錢,你還會選擇要工作嗎?」這是我平常有機會跟工作夥伴在交換意見時,最常討論到的一個問題。結果一如常理所意料的,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我很有錢,我就不用再這麼辛苦工作了。」但是進一步了解,卻發現相同的答案背後,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尤其有趣的是,當問到:「如果不工作,會選擇怎麼樣過日子?」的時候,大部份人的答案,最後其實都還是要工作的。只是或許不想做得那麼累,或許不希望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喜歡受約束,或是不希望只是為了錢而工作...。一位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回答以上第二個問題時說:「如果我可以不工作,又有錢,那我就可以到國外遊學,挑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課,旁聽或選修,不拿學位也沒關係,到處走走看看。」我接著問他:「你現在最想要學的是什麼?最想要看的是什麼?如果學了五年、十年,看了十年、二十年,變成一個非常博學多聞的人,再來你最想要做的是什麼?」他很興奮地說:「那還用擔心啊,到時候一定會有很多人找我去演講,或是邀請我去當社會大學的客座講師,到時候忙都忙不完!」這個時候,我心裏想著:「所以你其實還是希望能夠工作的!」另一位酷愛爬山的女工程師主管,在外商待了十幾年之後告訴我說:「再過幾年,我就要辭掉工作,去當高山嚮導。」另一位打算在40歲退休的科技新貴則是希望在退休之後,「可以到鄉下買塊地,種種花,閒暇之餘還可以在社區教教小朋友上網、發mail。」這些回答「會選擇不工作」的人,幾乎每一位都同時提出另一個未來的「工作」計劃,只是這個「工作」,跟原來的工作截然不同罷了。那麼究竟工作的原動力在那裏?為什麼有很多人在經濟上可以不工作,但是最後還是選擇要「工作」?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思考的,究竟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工作的意義在那裏?能有選擇,就是最大的福氣 有句話說:「因為有選擇,所以破壞規則。」這句話用來形容目前的「科技新鮮人」最為恰當。有一位資管研究所的畢業生,在畢業論文寫得差不多的時候,突然心血來潮,將自己的履歷表丟到求職網站上,結果一個早上的時間,收到三、四十封的回函,希望找他去面談。他傻眼了,不知道從何挑起,只好趕緊把自己的資料從網站上拿下來,再慢慢想該怎麼辦。由於受到全球資訊軟體、網路前景的過度跨大,一堆財團甘冒低於5%成功率的風險,大舉進軍新興網路事業,造成市場上滿是抱著一堆資金,卻連要做什麼都還講不清楚的「e公司」。這些公司動輒以兩倍的薪水挖角,給予大量的認股權或股票選擇權,而造成目前就業市場上的「亂象」。這樣的結果,不僅造成投資者的損失,和整個社會資源的浪費,其實受害最大的,反倒是這些前面所謂的「科技新鮮人」。一夜致富的特例,讓年輕人失去耐心;超乎常情的薪水和股票,讓年輕人誤以為,原來賺錢是這麼容易,原來自己真有這樣的身價;而更糟糕的是,過度標榜「科技創新、經驗無用」的結果,更讓年輕人相信,凡事不用從頭做起。結果是年輕人掙扎在這似是而非的亂流之中,一家比過一家,無法定下心來,好好學點東西。過度自我膨脹的結果,尤其令人憂心,一但泡沫破滅,如何回到現實,再從一個月兩、三萬元薪水的工作做起? 其實能有選擇,是最幸福不過的了。很多人,或許因為不在熱門的產業裏,或許就業條件不如這些科技新貴,但是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守著一份別無選擇的工作。相較於這些人,有著充份選擇的「科技新鮮人」,其實是非常幸福的。但是過多的選擇,反而造成前面所說的「破壞規則」的現象,實在令人惋惜。 忠於自己的選擇,樂於自己的選擇 人能有選擇是最幸福的。既然如此,只要是自己選的,就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要是自己選的,就應該好好珍惜它、享受它,證嚴法師說:「甘願做,歡喜受」,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多決策,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差別只在於是否能夠堅持,很多的路都是在堅持到最後時才走出來的。然而急功好利的社會現象,讓大家愈來愈少談長遠的理想和抱負,也讓許多年輕人,愈來愈不相信「生涯規劃」。一位科技新貴說:「我30歲就要當CEO了,還要什麼生涯規劃?」這樣的回答,又讓我們想起今天的話題,到底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工作的意義在那裏?「30歲當上CEO、身價上億」,是每一個人的工作目的嗎?如果是,那麼它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 工作的目的在讓自己覺得有用,工作的意義在讓社會變得更好 很多年輕人把工作的價值放在單一維度來衡量,從年薪、股價、職稱,來衡量彼此的身價。這個事實雖然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但是從前面的例子,我們看到其實大部份的人,即使想像自己很有錢,也都還是希望保有某種形式的「工作」,可見工作的目的絕對不是單一維度的。一位電子業的董事長將自己所擁有的數億股票,捐給某一慈善機構;一位拾荒老人,用他數十年撿回收垃圾所累積下來的錢,蓋了一個社區圖書館。這些人和前面的那些人一樣(四處遊學、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見聞;當高山嚮導;教鄉下的孩子上網),都是在「工作」,而究竟他們繼續工作的原動力在那裏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個人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希望自己「是有用的」,不管是在家裏、在學校、在公司、在社區,或是在社會上。就跟大部份的其他人一樣,希望因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付出,而讓社會(或家裏、或學校、或公司、或社區)變得更好。這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工作目的和意義。至於什麼是個好的生涯規劃? 其實沒有答案,只有問題。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自己的專長在那裏?在什麼樣的工作上最能發揮?做什麼樣的事情最有成就感,最讓自己覺得「有用」?這一連串的問題,一但想清楚了就去做,持續地做,不要太受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忠於自己的選擇,樂於自己的選擇,那麼每一個人的生涯規劃,就都是最好的生涯規劃。

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表示壓力是無時無刻的存在我們的四周。 每一個年齡層都有其特殊壓力:例如青少年時,以課業壓力為主;到成年人時,有家庭和工作的壓力;邁入老年期,以退休、孤單、面臨死亡為壓力。 角色的扮演不同,壓力也不盡相同,當老師和當學生的壓力不同;做主管和做員工的壓力不同;身為父母和身為孩子的壓力不同,而一個人往往是身兼數種角色,集數種壓力於一身。 故如何應付生活壓力?是現代人所關心的重要課題,這裡提供一些小偏方,讓大家參考: 一、別為小事抓狂:我們經常為一些小事抓狂,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些都不是真的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只是專注在一些小問題上,把問題過度放大了,浪費寶貴的力氣為小事抓狂,當然就無故憑添了許\多壓力。 二、小心你的想法滾出雪球效應:越是全神貫注在令你心煩的細節上,你就覺的越糟糕,思緒一個接著一個,直到你變得焦慮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需即時打住,防患未然,並且要察覺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低潮所愚弄,完全以負面來看待周圍的人事物,如此一來,小小的壓力,可能瞬間就變成巨大的壓力。 三、練習放鬆數到十:當你感到生氣時,長長深深的吸一口氣,同時大聲對自己數一,然後在吐氣時放鬆全身,數二至十重複這個步驟。當你數完時,氣也全消了,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把大事化小,壓力也就消失於無形。 四、你會變成你最常練習的樣子:如果我們常在生活中表現出生氣、憤怒、焦慮不安,我們的人生可能就會反映出這類練習的結果,“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相反的,若是我們平常練習有耐心、放輕鬆、肯學習、積極樂觀的態度,即使面臨壓力,也能以所練習的結果,從容應付,化解壓力。 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壓力,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承受那一種壓力,但是我們可以決定,用那一種方式去面對壓力,解決壓力,聰明的你會怎麼做?

(網路轉載 2003-07-21 ) 誠品書店是個城市男女相當好打發時間的去處,尤其那24小時全年無休的據點,除了可以在分類縝密的各類書櫃前各取所好,逛累了還可以來杯咖啡進行沉思,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比這裡更開放又更具有私人隱密性呢? 在誠品書店裡的人,通常都會遵守「閱讀是一種私人情緒」的準則,你絕少看到成群結隊的F4還是SHE出現在誠品,如果偶爾有情侶出現,那是因為他們該去的遊山玩水地點都去過了,該說的話也說完了,於是來到誠品往各自感興趣的書櫃前一站,各取所需,還不用擔心面面相覷無話可說而尷尬不已。 在誠品書店裡有幾種人。 有一種人,要不就是大學生或研究生,要不就是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之間的中年男人,其中也包含不少老外,不修邊幅倒也保持基本的乾淨,形單影隻,一個人坐在階梯上或是站在書櫃前,把一本書從頭仔細看到尾,如果他不小心擋到你的去路,他也會相當有禮貌的讓開,並且說聲對不起,但就是堅持把手上的書看完,再完整的放回去,然後繼續進行下一本看中的獵物。這種人是務實主義者,絕不會眼高手低的把書買回家,然後供在書架上八個月沒去翻動。 有一種人,要不就是十六歲到二十二歲之間的青春美少女,要不就是三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需要依靠八卦才能賴以維生的女人,她們是唯一打破「閱讀是一種私人情緒」準則的族群,因為橫豎她們也不是來閱讀的。她們精心打扮三兩成群,聊天的話題絕對獨一無二經典到你不會在誠品裡的任何一本書中找到,以行銷的觀點來說,她們相當具有後現代主義作家的市場獨占性。她們隨手翻動經過的書籍,範圍之廣,可以從醫學衛生到哲學概論到旅遊文學再到寵物新知,順便再看看這一期的美麗佳人還是ELLE有什麼贈品,你可以從她們肆無忌憚到處游走的高跟鞋聲遠近,就可以判斷她們的興趣真是廣得無遠弗屆。她們絕不會記得任何一本她們翻動過的書名,當然,她們也不會買走任何一本書,最後的結果就是走累了待在咖啡座裡繼續五四三。這種人,套句某大百貨公司的廣告創意詞:到書店展示春裝。書店只是她們另一個炫耀場所,並且顯示自己的社交氣質。 有一種人最常見,大概佔了誠品書店裡百分之八十的族群,通常在二十三歲到三十三歲之間,男女各半,大部分是量入為出的上班族,他們走進誠品書店通常只是因為意外或是心血來潮。他們涉獵的範圍相當廣,每本書都去翻翻,手上可能已經拿了許多各種不同類別的書籍,包含投資理財建築設計現代文學還! 有幾本外文口袋書,但到收銀台前時,又會猶豫好一陣子,然後把其中的幾本放回去,心裡想著:下個月再來買吧,反正一次看不完。這種人通常是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因為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所以走進誠品書店來培養氣質,買書通常是買個心安。 有一種人,散佈各個年齡層,而且都是男人,並且絕對一個人來誠品。他可能是十六、七歲的高中清純男,他可能是二十出頭歲充滿理想抱負的大學研究生,他可能是三十出頭歲平日正襟危坐一臉道貌岸然西裝筆挺的苦悶上班族,他可能是四十多歲就可以把錢當棉被蓋的傳播業才子,只是他平常不敢告訴別人他是同性戀。他們的眼睛遊走四方,目光絕不會定落在任何一本書上,他們的眼中出現的是來誠品看書的氣質美女或是才華洋溢的男同志。運氣好的時候,他們看到了獵物,目光炯炯精神一振,跟隨著獵物的腳步環繞了誠品一週,然後伺機而動,準備隨時生吞活剝。這種人和來書店展示春裝的女人們不一樣,因為他們安靜得不會打擾到任何一個人,只要你不是他的獵物,你就不會感覺到他的存在。只是偶爾運氣不好的時候,他們會被獵物惡狠狠的反咬一口,然後繼續沈默受傷的尋找下一個生命的出口。 還有一種人,在其他的書店看不到,他們到誠品書店來是純喝咖啡的。這種人年紀不會太輕也不會太老,通常在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男女也各半,並且不會呼朋引伴,就是一個人看書沉思。男的會穿著整齊乾淨又不拘謹,休閒卡其褲加上名牌休閒鞋和POLO衫,一副有品味的雅痞樣,手上會拿著「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這類我看了十八遍也還是停留在三十七頁就會睡著的書籍;女的會穿著優雅又不俗艷,絕不會穿著細肩帶這種一看就是去pub吊凱子的裝扮,臉上會略施脂粉,絕不濃妝豔抹,手上會拿著朱天文的「荒人手記」這類我還是必須要看上好幾遍才能鼓起勇氣膽敢和人討論的書籍。 他們身旁的座位通常是空著的,你只消看看他手上的書籍,決定適不適合和他攀談甚至交個朋友,就可以走過去很禮貌的問一聲「請問這裡有人坐嗎」,然後記得也不經意的亮出你手上那本村上春樹,他只消考慮一秒,就可以決定他身邊的位子現在有沒有人坐,一場城市男女的氣質友誼將會就此簡單的展開或輕易的結束,絕不拖泥帶水。當然,如果你拿的是「懺情錄」之類的書籍,請你偷偷的藏起來,因為那絕對不適合出現在誠品書店的咖啡座裡,這是基本常識,你應該要懂。 誠品書店的最大好處是,書籍分類縝密清楚,你要找什麼樣的書全部一目了然輕而易舉,而也因為這裡的縝密分類,所以也連帶的將前來誠品書店的人們自動歸類得一清二楚。 你的目標族群顯而易見。 單身女子們,妳可以在建築類前找到妳要的才華建築師,妳可以在哲學類前找到妳要的學究,妳可以在寵物類前找到對妳家狗狗不會過敏的愛護動物人士,妳可以在旅遊類前找到一年帶妳出國五次的雅痞旅行者,但請注意,最好他手上拿的是歐洲旅遊指南而不是亞歷山大東征傳奇。 單身男子們,你可以在中國古典文學類前找到你要的不食人間煙火氣質美女,你可以在居家設計類前找到品味高尚的好幫手,你可以在時尚雜誌類前找到你要的少奶奶人選,你可以在投資理財類前找到勤儉持家的好助理,但請注意,她也可能只是因為一時良心不安而企圖掩飾自己惡習的敗家女。 只要往他身旁一站,不經意的拿起同一本書,一句「好巧喔」的攀談,你們之間就可以藉由書籍搭起友誼的橋樑,雖然刻意,卻毫不矯情。但請注意,最好對方看的書,你要稍微具備點常識,至少不要把畢卡索和莫內搞混。 當然,同理可證,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屬於哪個族群的人,那麼就得先多下點功夫回家先做功課,準備好後,再蓄勢待發的前往誠品書店,以免穿幫。 如果靠書籍分類你的目標族群還不夠,別擔心,別忘了還有咖啡座,那是提供客製化服務的專區,多來個幾次,總有一天,你還是可以找到跟你的「小S的牙套日記」所相匹敵的另一半。 你問我在誠品書店都在幹嘛?我要很誠實的告訴你,我並不屬於任何一個族群,就算是誠品書店也無法將我分類。我既沒有那個耐心站在書櫃前好好的把一本書看完,也無法去展示春裝,因為貧窮是一個單身女子常會發生的窘境,我也不必去顯露氣質或是買心安,並且我的腳步太快,不適宜被當成獵物,喝咖啡對我而言又太浪費時間且不切實際,更何況我對於玩書籍對對樂的遊戲興致缺缺,並且我不相信有人會對一個拿著VOGUE雜誌邊走邊嘖嘖讚嘆金城武真帥因而差點跌到的女人感興趣。 每一本我有興趣的書,我只消看看序,就大概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決定買下一本書的時間和決定買一瓶可樂的時間差不多,如果是不想買的書,我也會遵守國民生活禮儀須知,相當有道德的不讓書本留下一點摺痕,至於真的買回去的書,會不會供在書架上八個月不會翻動,那又是常常發生但並不會感到愧疚的事,橫豎總有一天會心血來潮的一口氣看完,反正又不用考試,何必有壓力。 像我這樣閒來無事的單身女子,總是單槍匹馬的在假日或半夜勇闖誠品,在同一定點絕不超過十分鐘,覺得看人! 比看書要有趣得多。 這是單身女子的另一種城市冒險。而你,是誠品書店裡的哪一種人?

花時間思考………這是智慧的根源。 花時間工作………這是成功\的代價。 花時間助人 ………這是快樂的泉源。 花時間閱\讀………這是知識的基礎。 花時間去笑………這是去除煩憂的妙藥。 花時間健身………這是財富與生命的保障。 花時間沉思………這是淨化心靈,身心合一的捷徑。 花時間娛樂 ………這是享受人生,永保青春的祕方。 花時間愛人 ………這是生命最動人的樂章。 花時間計畫………這是如何有時間做前九件事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