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飛快。 距離911已經七年囉! 感覺在 NewYork Times網站的報導變少了,不過在 Ground Zero的儀式都還是照常舉行,那兩束直射天際的光芒,也提醒著每個人。 這裡還有許多今年有關911的消息。 Sept. 11 and Ground Zero
Category: 紐約新聞
在哪個國家都一樣,到了選舉時間,所有的媒體都是圍繞著選舉議題。 Time Squares的爆炸案,連在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都只能分配到地方版的”NY Region”小版面。 Police officers, one of them in a hazardous-materials suit, examined the military recruiting station in Times Square after an explosion damaged the front of the building early Thursday morning. (Photo: Chip East/Reuters)
911, 6週年了!時間過的真快,4週年時我在現場,轉眼間又過了2年。 翻了一下 New York Times,紀念會一早7點就開始了,因為911的遺址ground zero正在興建新的希望之塔,場地改到東南方的Zuccotti Park舉行。今年是第一次和當年911一樣是星期二,不同的是今天紐約的天氣不再晴朗,而是有點陰鬱。 像往常一樣,Lower Manhattan各處都有大大小小的追思會。 “Please know that we will never forget.” New York Times : Near Ground Zero, Much Is Changed on 6th Anniversary
911不知不覺的已經5年了,WTC的舊址Ground Zero,也已經展開重建的工程。 一些國際新聞媒體也都推出相關的紀念節目和網站,CBS還有一段影片在電視網被禁播,最後決定在網路上播放。ABC電視台也推出倍受爭議的”The Path to 9/11″。 CBS – 911 Memorial CNN – 9/11: Five Years Later ABC – The Path to 9/11 New York Times – The Hole in the City’s Heart
紐約經典地標攝影展 2006年7月27日至9月11日 國立台灣博物館 The Landmarks of New York 「紐約經典地標建築攝影展」2006年7月27日至9月11日將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展出。這項展覽共計展出81件紐約地標的攝影作品,是為了慶祝《紐約地標保存法》立法40週年紀念而舉辦的。 這81張黑白照片,加上對每個地標的說明文字,陳述出紐約各個地標的文化、歷史和建築的重要性。這些影像呈現出各色各樣的建築風格和類型,有宗教、商業和住宅類,包括殖民時代的小農舍,到奢華時代的豪宅,都看得到。這項展覽用地標與歷史區,來說明紐約市五個行政區與眾不同的特徵及歷史。例如,中央公園、聖派崔克大教堂、布魯克林大橋、自由女神像、卡內基廳、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公共圖書館、扁鐵大樓、大中央車站、大都會美術館、史坦威廳、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古根漢博物館。參觀者透過這些照片,可以看到紐約市從1640年代至今的歷史與轉變風貌。 《紐約地標保存法》保護具有特色或特殊歷史或美學價值的建築、地產和物件,促進紐約社會文化的發展。紐約市共有1118處地標、104處室內地標、9處風景地標和84個歷史區。這項由紐約歷史地標保存中心籌辦的展覽,囊括了其中一些最重要、最不同凡響的建築。策展人是著名文物保存運動人士Barbaralee Diamonstein-Spielvogel,同時也是展覽特刊《紐約經典地標﹕紐約市歷史建築圖鑑》(The Landmarks of New York: An Illustrated Record of the City’s Historic Buildings)的作者。 在台北的展出是這項攝影展巡迴亞洲的第二站(亞洲展出地點﹕東京、台北、香港、曼谷與吉隆坡),安排巡迴展出的是美國國務院教育文化事務局。 國立台灣博物館開放時間是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5點,星期一休館。
311:紐約市民的客服專線 – 新聞轉載 鍾翠玲 2006/07/04 經營一家公司的經驗有什麼可以借鏡於市政上?這個問題如果問到紐約市長Bloomberg,他可能會告訴你:兩者都有客服電話。 最近台北市在宣傳市民熱線服務,目的在提供市民通報各種大小事的管道,以便加速台北市政府各機關為民服務的效率。藉由民眾主動通報,不但有助於市政服務效率提升,更可促進大家對周遭環境的共體感而達到降低犯罪率的目的。 不過這個點子並不是台北市的創舉,早在2003年紐約市就成立了311熱線。這據說是紐約現任市長Bloomberg的點子。從2001-2006年3月擔任紐約市資訊長Gino P Menchini指出,歷經九一一、大風雪、北美大停電等天災人禍之後,通訊系統對紐約重要性不言可諭,一個穩固的通訊系統可以在重大事故發生時,支持緊急指揮中心及救護、救災行動的立即啟動。911就擔負了這個責任。
紐約帝國大廈2006年5月1日落成75周年。 (圖為2006年1月13日檔案照/美聯社) 記者莊佩容、黃河/紐約報導 紐約市重要地標帝國大廈,在5月1日歡度75歲生日,為了慶祝這一天,接下來的一周大樓頂端聚光燈將以全白色閃耀在紐約的夜空,這正是帝國大廈第一次「燈光秀」時所使用的顏色。 帝國大廈頂端的聚光燈一直是紐約市的一大夜景,聚光燈的顏色會隨不同時間、不同事件而變換,成為帝國大廈的一大特色。 帝國大廈在1931年5月1日落成,僅花了13個月時間打造,帝國大廈連同樓頂的天線高達443.5公尺,在911事件、世貿大樓化為灰燼後,帝國大廈就成為紐約市最高建築,也是全美國僅次於芝加哥西爾斯大樓的第二大高樓。 ============================================== 帝國大廈75歲囉, 這不知道從哪棟大樓拍到的, 真美.
8:30AM, 27 April, 2006. 取代紐約原世貿雙子星大樓的自由塔(Freedom Tower)動工了. 有些人擔心會成為恐怖份的的目標,但是為了美國自由與獨立的精神,縱使面臨恐怖份子的威脅,自由塔還是要建造! 原911舊址將會興建5個塔,預計於2012年完成. 其中1776呎的自由塔(Freedom Tower),完成後塔內將會有交通轉運站、藝術表演中心及辦公室等. 2012年,還有6年的時間,New York, 等我再度造訪吧!
自由之塔第一石 911遺址重建 張北海 不論建築界和評論界如何看待這幢大樓,此座「自由之塔」倒是滿足了紐約居民的一個基本渴望。它的確毫不含糊地填補了下城天空線的空無。總建築師查爾茲更豪不含糊地宣稱,「這是曼哈頓尖端的驚歎號!」 此石相當可觀,上州土產花崗石,黑中帶灰,隱隱一片墨綠,這裡那裡,撒著一粒粒暗紅色石榴石(紐約州石),大約五英尺半高,四英尺寬,十英尺長,重二十噸。 其磨光的一面刻著幾行大寫的英文字,並飾以銀葉;「緬懷悼念2001年9月11日罹難人士並向永恆之自由精神致敬──2004年7月4日」 簡單儀式在地下七十英尺之處基岩進行。一個半小時之後,此一巨石即停放該地,作為世界貿易中心建築群第一幢,也將是世界最高一幢大樓「自由之塔」(Freedom Tower)的奠基石。 換句話說,此石亦即世貿重建第一石。 而此一巨石在原址才一亮相,即將永埋地下,再也見不到它了。 不為世貿重建如此龐大的發展計畫舉行正式破土典禮,而直接在地下深處奠基,是當事者三思而後的關懷。就是說,無須在此一大災難之地,再以一把鐵鏟掘裂如此慘痛的傷口。 獨立日宣示重建 然而,走過了這條兩年十個月的漫長曲折的路之後,此一奠基石之於今年美國獨立紀念日正式入土,仍然算是表示世貿重建的正式開始。 而在目前,也只能算是表示。 這可從一粒沙看世界。就在奠基後七天,世貿重建概念建築師,在已收到兩三百萬美元設計費之後,正式控告世貿發展商,指他仍在拖欠餘下的八十幾萬美元。一位專欄作家就挖苦說,這是天才建築師的「天才費」。 不管怎樣,這可不是一個好的重建預兆。無論建築師有多麼正當理由去告,或發展商有多麼正當理由拒付,這不太像是雙方在為一枚螺絲釘吵架。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不少世界,這場訴訟至少暗示著世貿重建的道路,不但漫長曲折,而且處處凹坑陷阱,還不時自暗處飛來幾支冷箭。 記得嗎?只不過一年半前,當這位只有圈內人熟悉的建築師,丹尼爾‧利伯斯金德(Dani el Libeskind),贏得了全球概念設計首獎的時候,他不但一炮而紅,而且紅為建築大師、設計天才、文化巨人、社會名流。連他習慣戴的名牌眼鏡都更加時髦了。 可是,風光了不到三個月,發展商斯維爾史坦(Larry Silverstein)即指定他的建築師,大偉‧查爾茲(David Childs)為世貿重建總建築師。利伯斯金德一下子變成了查爾茲的合作建築師,而且是那種非請莫入查爾茲設計工作室的合作建築師。 對利伯斯金德來說,問題才開始。一年多下來,媒體不時揭露一些幕後的辯論鬥爭,以至於還須州長親自出馬來排解糾紛。等到去年聖誕前夕公布了世貿第一幢大樓最後設計的時候,紐約才發現利伯斯金德的原始概念設計,早已面目全非。 各大樓的外觀造形全改了。「光楔」(Wedg e of Light)──那每年9月11日早上八點四十六分,當雙塔第一座被飛機擊中,到早上十點二十八分第二座倒垮這段期間,陽光將從各大樓之間無陰影地照射世貿公園──是否仍然構成光楔,也大有問題。「泥漿牆」(Slurry W alls),那深入地下七十英尺基岩的防水牆,也因其他建築需要(如地下停車場、公車站… …),而僅暴露三十英尺等等。新設計之中還有點概念建築師手筆和精神的,大概只剩下那響應「自由女神」造形的螺旋,那回顧女神手臂火炬的塔尖,和那象徵性的1776英尺高度。 不論建築界和評論界如何看待這幢大樓,此座「自由之塔」倒是滿足了紐約居民的一個基本渴望。它的確毫不含糊地填補了下城天空線的空無。總建築師查爾茲更毫不含糊地宣稱,「這是曼哈頓尖端的驚歎號!」 「自由之塔」是一個混合體,由三個可以說是各自為政的部分組成。其商用空間七十層,高約1150英尺。其上是350英尺的鳥籠式斜格鋼纜結構,裡面除其他必要機械裝置之外,是三個巨型風輪發電機。 這倒是一個具有實際作用,又具有相當象徵意義的創新。斜格鋼纜回顧了紐約第一座現代建築工程傑作,布魯克林大橋那斜撐的造形。三個巨型風輪,不但可供大樓用電,生態上正確,而且追溯四百年前第一批歐洲殖民者,就在這一帶建造的荷蘭風車。當然,人人心裡都有數,而盡在不言中的是,萬一中的萬一,此座大樓再次遭受恐怖主義式的飛機撞擊,這商用七十層以上的高空,無人辦公。 設計內容國際化 在這個鳥籠式鋼纜結構之上,是那直達1776 英尺的天線塔尖。 整憧大樓是沿著原址棋盤式街道東北角升起的一座平行四邊形,稍微扭轉(torqued),微呈錐狀的鋼筋玻璃結構的現代建築物。 目前,世貿建築群各大樓,只有此幢「自由之塔」的設計算是定稿,並將在地基打好之後,從明年初開始層層上升。 可是「自由之塔」只是世貿中心三大組成部份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裡的一個建築。此商用建築樓群組成部分其他如世貿二、三、四、五號大樓,以及表演藝術中心、視覺藝術中心、博物館等建築的設計,都尚未開始。現只有初步人選。發展商和主導重建的「下城公司」已經約請到至少三位國際建築大師負責設計:Norm an Foster(英),Fumihiki Maki(日),Je an Nouvel(法)。 這的確是一個驚人的陣容。再加上世貿另外兩個組成部分──「交通中樞」(Transit Hu b)和「911紀念設施」(Memorial)──其設計陣容就不但更加驚人,而且更全球國際化了。 「交通中樞」的設計已在今年初選定了西班牙建築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 alatrava)。他的概念設計也獲得了認可,而且受到一致讚揚──飛鳥展翅形的鋼骨玻璃結構,不但允許自然光線照射到站內六十英尺地下各個角落,並可在溫度適當季節敞開樓頂,流通自然空氣。 而紀念設施的設計人選,也在今年初經過公開審而決定。兩位合作建築師所推出的各為「倒映虛空(Reflecting Absence)的概念設計,保留了原雙塔留下來各一英畝的「腳印」( footprints),並將它們轉化為兩個深深的倒映池,在此深入地下的水池四壁,不斷有流水瀑布似地靜靜下瀉。而其地面四周則圍繞著草坪林樹。共同設計者是年輕的以色列建築師邁可.阿拉德(Michael Arad)和資深美國景觀建築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倒映虛空」簡易純淨,既象徵災難後的悲痛空虛,又同時肯定生命與復活。…
王良芬/紐約八日電 2004.4.8 中時電子報 「世界十字路口」時報廣場八日成立滿一百周年,在百年周歲前夕,紐約市長彭博和紐約時報發行人沙茲柏格在現場切蛋糕,特技人員表演彈跳和空中翻騰,氣氛相當熱鬧,為這見證紐約百年形色的著名景點慶生,未來九個月還有各類百年慶活動將陸續登場。 紐約時報廣場位於曼哈頓百老匯劇場心臟地帶,舉行過歷史上無數大型節慶或是示威活動,紐約市民每逢重大選舉和球賽勝利,群眾都聚集在廣場前狂歡慶祝。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體、組織經常利用當地表達理念,包括台灣人社團、西藏學生社、法輪功團體等都曾多次在時報廣場進行示威。 時報廣場原名「長畝廣場」(Long Acre Square),位於曼哈頓第七大道和四十二街的交口,在紐約時報進駐當地之後,一九零四年四月八日,當時的市長麥克雷蘭以紐約時報為名,將該廣場正式改名為「時報廣場」。許多華文媒體不知其故,有誤譯為時代廣場,甚至以訛傳訛。 在時報廣場正式定名之後,當時的紐約時報老闆歐克斯相信地下鐵通車,將使時報廣場成為紐約市中心的樞紐,同年十二月紐約時報在廣場上舉辦了第一次的跨年晚會。歐克斯又提出讓水晶球自紐約時報大樓樓頂緩緩墜下,讓民眾一起倒數計時的構想,三年後水晶球設計完成,時報廣場成為紐約盛大除夕慶會中心,每年吸引大約五十萬人聚集共迎新年。 時報廣場隨著紐約市發展,後來充斥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尖銳的商業聲浪,巨大的螢幕,於是「世界十字路口」的名稱於是誕生。時報廣場因坐落在百老匯劇院區,自一九一零年以來,當地這一帶音樂廳和大型旅館林立,無數著名明星從此發跡。 不過,三○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這個地方變成色情業、廉價商店和犯罪充斥的藏污納垢之處,七○年代的時報廣場一度充斥著脫衣酒吧和色情行業,阻街女郎、皮條客和販毒角頭讓遊客卻步,當地犯罪率也不斷升高,直到九○年代,才在前市長朱利安尼以斷水斷電要脅之下,逼迫色情業關門,時報廣場才面目一新,但因掃蕩行動過劇,一度引發朱利安尼市長的政治危機。 經過紐約市府長期整頓,同時朱利安尼力邀如迪士尼等具有健康形象的大企業進駐,時報廣場市容大為改觀。五顏六色的霓虹燈看板已經成為廣場的正字標記,每年到訪的觀光客高達兩千六百萬人。 現在的時報廣場重新成為觀光和商業中心,速食店和紀念品店雲集,更成為企業和媒體業的世界櫥窗,許多想要吸引公眾眼光的人都會到這裡來,多家全球新聞媒體和MTV節目就在路人眼前錄製。儘管有人批評現在的時報廣場迪士尼色彩太濃厚,可是由紐約客和企業組成的時報廣場聯盟對目前的清新健康面貌卻是大大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