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kenlin306

看了landart 的發表,想到的好主題。 請大家來說說你所知道的New York. 很慚愧的,我所知道的New York 大多是電影、網路、書本的紐約. 在紐約拍攝或取景的電影或電視影集已經多到數不清了,紐約不只影響了美國人的文化,透過現代媒體的力量,更進一步的喧染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提到紐約還有一個不能錯過的就是所謂的 “紐約的智性活動 New York Intellectual”,各式各樣,各種形式的智性活動遍布在紐約的各個角落。 音樂、舞蹈、戲劇、藝術、畫廊、博物館、乃至於街頭藝人的表演等等,紐約充滿了生命力,更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吸引著各種有才能的人住進紐約。 另一方面,紐約更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從1626年New Amsterdam的總督以60荷幣相當於24美金,向印地安人買下曼哈頓島之後,紐約便陸陸續續的湧入,接納了來自各地的移民。由ㄧ開始英國人、荷蘭人,和1848年大量難民潮的德國和愛爾蘭人,以及後來的猶太人、義大利、希臘、中國、韓國及越南人等等,各個民族都帶著本國的文化與知識,來到了紐約,經過了各個文化的衝擊、融合與調適,一直到今天,紐約已經變成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一個全世界都可以稱為家的地方。 ————————– 2004-08-24 22:17 by NY_Mimic 看到你的網站有點小感動 一直以來總想闢一個網站和喜愛NY的朋友分享我的”紐約怪談” In the subway, on the street, you would never know what’s gonna happen next… Used to be a tourist to worship this mystery city. Until living w/her, I start to in love…

2004.04.04, it’s my bitrthday again. 對於逐漸逼近而立之年的我,似乎該發表個感言什麼的… 覺得好像真的老啦…生日居然窩在家裡懶得出門… 面對著電腦和兩隻貓,一隻還擋住我螢幕… 好笑的是老媽還包了紅包給我… 時間過的真快. 最近一直有這種感覺。 離開學生也已經三年多了,不知不覺工作了這麼久。 卻沒有什麼長進… 沒賺到什麼、也沒學到什麼. 感覺真的好像在混日子,看著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 隨著年齡的增加是不是會讓人變的悲觀? 開始想著活著到底為什麼? 還有漫長的人生要走,生涯規劃在哪? 越說越嚴肅了…….. forget it, Today is my Birthday !!!

紐約市為於紐約州的東南方,為哈德遜河(Hudson)的入海口,面積為約780平方公里。 紐約市共區分為五大行政區,曼哈頓(Manhattan)、布朗克斯(Bronx)、皇后區(Queens)、布魯克林(Brooklyn)和斯坦腾島(Staten Island)。 曼哈頓島長約21公里,寬3.2公里。人口約有150萬,在五個行政區中面積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 待續…………

搞笑店員[7-11篇] 某日在某家7-11買了一盒涼麵, 當時客人很多, 在櫃檯結帳時…………….. 店員:『總共四十元, 請問涼麵要微波加熱嗎?』 我:『………………….? 不用了,謝謝!』 在店內的所有人都笑到不行, 此時店內的音響剛好傳來一陣歌聲: 『有7-11真好。』 [肯德基篇] 我:『小姐,我要兩塊雞。』 店員:『你的炸雞要辣嗎?』 我:『一點點。』 店員:『………………………..』 實在是太尷尬了,只怪太常買鹽酥雞了!! [全家便利商店篇] 全家有一個新來的店員,做每件事都在背口訣, 有一位太太買了一瓶醬油, 我聽到以下對話 店員:『收您xx元,找您xx元,請問您需要吸管嗎?』 顧客:『…………………………………….』 其他的客人和店員:『………………………….』 我:「…………………….」 [麥當勞篇] 有一天去麥當勞,當時人很多,店員都手忙腳亂 我聽到以下對話 櫃臺小姐:『您好,請問您要點什麼?」 顧客:『我要一份兒童餐』 櫃臺小姐:『好的,請問您的兒童餐要快樂的嗎?』 顧客:『…………………………………….』 此時櫃臺小姐發現自己講錯了, 於是趕緊說:『對不起,那您的可樂是飲料嗎』 顧客:『……………………呃….是的,我要可樂』 其他的客人和店員:『………………………….』 [吉野家篇] 櫃臺小姐:『歡迎光臨,請問您要什麼』 我:『我要一個牛丼外帶』 櫃臺小姐:『好的,那您的牛丼外帶是要內用還外帶』 我:『……………………………………..』 沈默五秒後 櫃臺小姐:『………………………….一共90元』 [加油站篇] 有一次我和一個資管系的朋友去加油 他當時正在寫程式,滿腦子都是電腦 加油站人員:『您好,請問您是95還是98?』 我朋友:『不是,我是用2000」 加油人員:『…………………………………………』 我:『……………………………………………』 比爾蓋茲的影響力真是不小啊! 「咖啡館篇」 一天和朋友到sogo對面的咖啡店,討論了半天之後, 朋友很興奮的準備要點它們的招牌冰沙, 結果我在一旁聽到的對話如下:…

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 不知道為什麼 一直記得這句話 就拿這句話來試post

「如果你很有錢,你還會選擇要工作嗎?」這是我平常有機會跟工作夥伴在交換意見時,最常討論到的一個問題。結果一如常理所意料的,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我很有錢,我就不用再這麼辛苦工作了。」但是進一步了解,卻發現相同的答案背後,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尤其有趣的是,當問到:「如果不工作,會選擇怎麼樣過日子?」的時候,大部份人的答案,最後其實都還是要工作的。只是或許不想做得那麼累,或許不希望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喜歡受約束,或是不希望只是為了錢而工作...。一位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回答以上第二個問題時說:「如果我可以不工作,又有錢,那我就可以到國外遊學,挑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課,旁聽或選修,不拿學位也沒關係,到處走走看看。」我接著問他:「你現在最想要學的是什麼?最想要看的是什麼?如果學了五年、十年,看了十年、二十年,變成一個非常博學多聞的人,再來你最想要做的是什麼?」他很興奮地說:「那還用擔心啊,到時候一定會有很多人找我去演講,或是邀請我去當社會大學的客座講師,到時候忙都忙不完!」這個時候,我心裏想著:「所以你其實還是希望能夠工作的!」另一位酷愛爬山的女工程師主管,在外商待了十幾年之後告訴我說:「再過幾年,我就要辭掉工作,去當高山嚮導。」另一位打算在40歲退休的科技新貴則是希望在退休之後,「可以到鄉下買塊地,種種花,閒暇之餘還可以在社區教教小朋友上網、發mail。」這些回答「會選擇不工作」的人,幾乎每一位都同時提出另一個未來的「工作」計劃,只是這個「工作」,跟原來的工作截然不同罷了。那麼究竟工作的原動力在那裏?為什麼有很多人在經濟上可以不工作,但是最後還是選擇要「工作」?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思考的,究竟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工作的意義在那裏?能有選擇,就是最大的福氣 有句話說:「因為有選擇,所以破壞規則。」這句話用來形容目前的「科技新鮮人」最為恰當。有一位資管研究所的畢業生,在畢業論文寫得差不多的時候,突然心血來潮,將自己的履歷表丟到求職網站上,結果一個早上的時間,收到三、四十封的回函,希望找他去面談。他傻眼了,不知道從何挑起,只好趕緊把自己的資料從網站上拿下來,再慢慢想該怎麼辦。由於受到全球資訊軟體、網路前景的過度跨大,一堆財團甘冒低於5%成功率的風險,大舉進軍新興網路事業,造成市場上滿是抱著一堆資金,卻連要做什麼都還講不清楚的「e公司」。這些公司動輒以兩倍的薪水挖角,給予大量的認股權或股票選擇權,而造成目前就業市場上的「亂象」。這樣的結果,不僅造成投資者的損失,和整個社會資源的浪費,其實受害最大的,反倒是這些前面所謂的「科技新鮮人」。一夜致富的特例,讓年輕人失去耐心;超乎常情的薪水和股票,讓年輕人誤以為,原來賺錢是這麼容易,原來自己真有這樣的身價;而更糟糕的是,過度標榜「科技創新、經驗無用」的結果,更讓年輕人相信,凡事不用從頭做起。結果是年輕人掙扎在這似是而非的亂流之中,一家比過一家,無法定下心來,好好學點東西。過度自我膨脹的結果,尤其令人憂心,一但泡沫破滅,如何回到現實,再從一個月兩、三萬元薪水的工作做起? 其實能有選擇,是最幸福不過的了。很多人,或許因為不在熱門的產業裏,或許就業條件不如這些科技新貴,但是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守著一份別無選擇的工作。相較於這些人,有著充份選擇的「科技新鮮人」,其實是非常幸福的。但是過多的選擇,反而造成前面所說的「破壞規則」的現象,實在令人惋惜。 忠於自己的選擇,樂於自己的選擇 人能有選擇是最幸福的。既然如此,只要是自己選的,就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要是自己選的,就應該好好珍惜它、享受它,證嚴法師說:「甘願做,歡喜受」,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多決策,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差別只在於是否能夠堅持,很多的路都是在堅持到最後時才走出來的。然而急功好利的社會現象,讓大家愈來愈少談長遠的理想和抱負,也讓許多年輕人,愈來愈不相信「生涯規劃」。一位科技新貴說:「我30歲就要當CEO了,還要什麼生涯規劃?」這樣的回答,又讓我們想起今天的話題,到底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工作的意義在那裏?「30歲當上CEO、身價上億」,是每一個人的工作目的嗎?如果是,那麼它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 工作的目的在讓自己覺得有用,工作的意義在讓社會變得更好 很多年輕人把工作的價值放在單一維度來衡量,從年薪、股價、職稱,來衡量彼此的身價。這個事實雖然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但是從前面的例子,我們看到其實大部份的人,即使想像自己很有錢,也都還是希望保有某種形式的「工作」,可見工作的目的絕對不是單一維度的。一位電子業的董事長將自己所擁有的數億股票,捐給某一慈善機構;一位拾荒老人,用他數十年撿回收垃圾所累積下來的錢,蓋了一個社區圖書館。這些人和前面的那些人一樣(四處遊學、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見聞;當高山嚮導;教鄉下的孩子上網),都是在「工作」,而究竟他們繼續工作的原動力在那裏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個人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希望自己「是有用的」,不管是在家裏、在學校、在公司、在社區,或是在社會上。就跟大部份的其他人一樣,希望因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付出,而讓社會(或家裏、或學校、或公司、或社區)變得更好。這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工作目的和意義。至於什麼是個好的生涯規劃? 其實沒有答案,只有問題。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自己的專長在那裏?在什麼樣的工作上最能發揮?做什麼樣的事情最有成就感,最讓自己覺得「有用」?這一連串的問題,一但想清楚了就去做,持續地做,不要太受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忠於自己的選擇,樂於自己的選擇,那麼每一個人的生涯規劃,就都是最好的生涯規劃。

I ♥ NY 全世界每個角落都認得這個中間有個紅色愛心的 logo, 但卻很少人知道他的設計者是誰。 它是由 Milton Glaser 在1973年所設計的,當時美國正面臨經濟大蕭條,為了振作人心而設計出來加強大家的印象。 Milton Glaser 生於1929年的 New York,50年代開始活躍於很多領域中,他設計明信片, 及為知名雜誌如New York Magazine,Paris Match 重新設計包裝等等,另外他也為自己贏得室內設計家的美譽,重新翻修的洛克斐勒中心彩虹廳便是他的傑作之ㄧ。

前幾天無意間發現Nikon出了一部新的數位單眼相機D70. 今天沒事研究了一下……真是心動… 規格比D100高,重量少了100多克,傳輸介面改為USB2。 重點是機身價格大約四萬塊,真忍不住想買… 一直想好好學攝影,無奈貴的嚇人的相機、鏡頭、閃光燈和練習用沖洗相片繳的學費……… 喜歡拍東西。自從有了數位相機,真是ㄧ大福音。 不用在乎是否會失敗,只管掌握那瞬間的影像。但也因為技術不佳,浪費了很多電力,不過也都算是個經驗與回憶,只是捨不得刪除,又佔滿了硬碟,but who cares. 畢竟硬碟比沖洗費便宜多了。

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1971年,紐約議會和觀光局共同舉辦的觀光推廣活動使這個名詞耳熟能詳。 不過,這個稱呼似乎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存在。 下列有幾種可能的原因: *John Fitzgerald,一位20年代的賽馬記者寫了以下的報導:「對一匹純種馬而言,能夠到紐約賽馬場出賽,就等於是到了”Big Apple”,因為那是最好的獎賞。」因為紐約政府的支持,這個理由似乎成為了官方說法。 *20到30年代的爵士樂手,習慣將「在紐約演奏」稱為”playing the Big Apple”。這個說法是起源於在哈林區一間稱為”the Big Apple”的爵士俱樂部。 *18世紀初期,一位在紐約工作名為Eve Claudine de Saint-Evremond 的法國女商人,她旗下有位美麗又能幹女性員工被稱為”Eve’s apple”,很快地這名詞就被用來泛稱紐約所有的女性。 早期,這詞彙跟爵士用語和流行舞蹈扯上關連,美國俚語字典及莫里斯字源字典上也都採用這個解釋,不過這種解釋說法最遠也只能追溯到30年代。 紐約時報的記者John Ciardi在1989年7月19日的報導中指出這個詞與西班牙文中的”manzana principal”(意為一個城市的主要區域)相關,在1900年左右被紐奧良的爵士樂手翻譯為“Big Apple”,從此後這個詞彙就逐漸變成show bizz? 而關於”apple”這個字的性涵意在紐約是眾所皆知的,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傳遍整個國家,1870年出版的「男士們的紐約指南」(The Gentleman’s Directory of New York City)一書中介紹了這個城市的“幽會場所”(意指紅燈區),書中明白地寫道:「紐約市的娼妓清純且甜美,其水準遠比其他的城市高得多。」同時也衍生出許多有關”apple”的片語,例如”the Apple Tree”及”the Real Apple”等等,都被當做是紐約市(當時全美紅燈區最多的城市)的代稱。 William Jennings Bryan是第一位公開譴責紐約為罪惡之都的人,他同時也是第一個在公開演說中用”apple”來比喻紐約市的人。他在1892年的一場演講中公開稱紐約市為「腐敗的聯邦樹枝上最污穢的一顆蘋果」,這種同時指稱紐約在政治上和性方面墮落風氣的說法,普遍為當時的選民所認同。 或是就如10歲的Livia所說,因為George Bush最愛的兩個州是紐約跟喬治亞州,而他最愛的兩種水果是蘋果跟柳丁,所以他才想出了這個把兩樣結合在一起的方法! ===================================== Ask a NewYorker.com Why Is New York Called the Big Apple?

Love all, trust a few. Know when to talk and when to remain silent. If the doors are still locked, plan three versions of your next set of moves. When the time comes, you’ll be first on the scene and miles ahead of everyone else.